投稿须知
  《中国食品学报》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 ...

提取方法对大豆种皮多糖乳化能力的影响

作者: 王胜男 [1] 赵玲玲 [1] 张红运 [1] 赵丽 [2] 刘畅 [3] 韩金莲 [4] 朱丹实 [1] 何余堂

关键词: 大豆种皮多糖 乳化能力 微波 界面

摘要:为探寻高乳化能力大豆种皮多糖最佳提取方法,分别考察、对比微波辅助草酸法(SMO)、微波辅助草酸铵法(SMA)、草酸提取法(SNO)和草酸铵提取法(SNA)制备的大豆种皮多糖的乳化能力,并与市售高酯果胶及低酯果胶作对比.通过测定添加不同多糖乳状液的界面蛋白质吸附量、多糖吸附量、界面张力、Zeta电位、粒径分布及乳析指数等指标,确定大豆种皮多糖的乳化能力.结果表明,添加SMO、SMA、SNO和SNA乳状液的界面蛋白质分别为50.36%,53.76%,36.16%,49.16%;多糖吸附量分别为51.97%,56.21%,49.09%,52.05%;界面张力分别为41.56,39.34,46.97,43.54 mN/m,其中添加SMA乳状液的界面张力较低;Zeta电位分别为-22.90,-31.30,-17.78,-30.80 mV,其中添加SMA乳状液的Zeta电位绝对值较高,而SNO较低;添加SMA乳状液的粒度分布较集中,呈标准的正态分布,且常温贮藏30d后,未出现明显的乳析现象,表明SMA界面活性较高,且界面膜稳定性较好,优于其它3种大豆种皮多糖及对照组低酯果胶和高酯果胶.


上一篇: 光催化大豆蛋白纳米颗粒皮克林乳液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下一篇: 尸胺/葡萄糖美拉德反应的影响因素、表征及应用

版权所有:《中国食品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52306879号-1
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5号中科大厦B座201室  邮政编码:1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