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中国食品学报》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 ...
行业信息 首页 >行业信息 >

全球共瞩:中国食品安全的“十年变迁”——2018年第九届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4月在京启幕

发布时间:2018-06-06 10:51:35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给了中国乳业一记重创,也给了中国食品安全一记重创,全球目光一瞬间聚焦到中国,聚焦到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从那年开始,中国的社会各界对于食品安全一词都表现出了极度的紧张,中国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十年来,从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到严格落实四个最严,再到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中国的食品安全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据国家食药总局官方信息,2017年我国食品总体平均抽检合格率为97.6%,比2016年和2015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抽检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

十年来,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时,老百姓对于食品的需求业已不仅仅停留在安全的层面,而更多聚焦到营养与健康,食品作为关系百姓健康的重要因素,无疑将承担起新时代下的新使命

鉴于此,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主办的国际食品安全大会正式更名为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实现了会议主题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安全与健康并重的自然过渡。2018417-20日,第九届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全球500余位专家及企业代表将共同见证中国食品安全的十年变迁,共同聚焦新时代下中国食品产业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让我们提前了解本届会议有哪些内容。

新起点:中国乳业的“十年变迁”

2008年震动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国内近30万名儿童深受其害,三鹿奶粉企业瞬间倒闭,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信心亦遭受重创,中国乳业成为众矢之的,国内乳品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从20.60%瞬间下滑至1.13%。自那时起,从国外背奶亦从个体现象发展为群体现象,大批国外奶粉企业涌入中国,中国本土企业在面临信任危机的同时不得不应对市场紧缩的挑战。

自那时起,中国政府重典治乱,始终保持严惩重处婴幼儿配方乳粉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成绩斐然。2017年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合格率为99.5%,比2016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三聚氰胺已连续9检出。自那时起,中国乳业痛定思痛,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不断增强企业安全意识,规范生产,创新发展。完善乳品追溯制度,打通产品安全信息通道;增加产品科技投入,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年来的中国乳业发展情况如何?国际上如何看待和评价中国食品安全十年来取得的改变和进步?中国食品产业未来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在本次会议上,主办方将邀请国际知名专家代表与国内企业代表一道共话中国乳业的十年变迁,寻找下一个十年的新起点。

新趋势:从关注食品安全到安全与健康并重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给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找准了定位,设定了目标,并赋予了新的责任。正如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在第八届国际食品安全大会开幕式上所言,对于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而言,粮食安全是基础,食品安全是保障,食品的健康与营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反观国外亦是如此,国外《营养洞察》的一份消费者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关注已从安全转移到对身体所带来的营养与健康益处。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Frans W.H. Kampers教授 Louise O.Fresco教授共同主编的《食品转变2030》一书,也深刻地诠释了未来食品如何实现满足全球消费者的可持续、可信任、高质量的转变。与此同时,我国科学家也一直在这一方面做出努力,食物只有进入人体才能算是食物,在体外,食物只是一种材料、特殊的材料或者说是可食用的材料。只有在进入人体后,食物才体现出它的3个基本功能,即提供能量、提供营养和提供愉悦。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建设教授说:过去的食品科学研究大多是采用材料学的方法对食物本身的材料研究,很少有将其与食物受体——人结合起来的。

本次会议,我们邀请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Frans W.H. Kampers教授以及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建设教授,以及来自国际食品科技联盟、新西兰梅西大学以及相关企业代表共同设置营养健康产业论坛,分享学术界新观点以及产业界新行动,让我们拭目以待。

新观点:紧扣国际食品安全研究前沿课题与新技术应用

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可能使人类再次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危险。世界各国已逐步加强对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管理从而缓解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1986年,瑞典要求畜禽饲料中全面禁用将抗生素作为促生长物质,2000年,丹麦也要求畜禽饲料中全面禁用抗生素,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用于促进动物生长的抗生素,2014年,美国FDA计划3年内禁止牲畜饲料使用预防性抗生素,2016年,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4部委联合发布《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并设置6大目标和9大措施。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将就食品中微生物耐药性的问题进行大会报告,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新西兰食品安全与科学研究中心主任Nigel French教授也将就细菌耐药的相关研究进行分享。

近来,一个新的概念——区块链(Blockchain)受到了空前关注。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炙手可热的新技术,它的身影频频与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一同出现,且影响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块链技术?它又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尤其是区块链在食品产业中有哪些应用?本次会议上,我们将邀请专家与企业代表进行重点解读,共同解开区块链的神秘面纱。

此外,我国食品企业越发关注的卫生工程与设计的新理念也将通过在本次会议上设置的专题研讨会进行分享,本次研讨会将实现从理念传导到技术服务的转变,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外专家同国内企业进行面对面沟通,针对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技术支持。

新需求:借鉴国际经验服务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新要求

非法添加与食品掺假的问题近年来得到了相关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表示,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外在经济利益驱动造假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在发达国家,非法添加的行为相对较少,出现更多的是食品欺诈,比如以马肉冒充牛肉。而到了像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在发生着用工业酒精兑酒的造假行为。鉴于此,我们需要在食品真实性技术、食品溯源技术、食品链脆弱性评估技术、食品掺假鉴别与管理技术等方面提升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本次会议将围绕食品真实性评价技术分别设置两个专题论坛,邀请吴永宁研究院同英国女王大学代校长Chris Elliot教授、原欧盟食品安全局局长、爱尔兰都柏林大学Patrick Wall教授、荷兰食品安全所、瓦赫宁根大学食品真实性教授Saski Ruth RlKlT、挪威渔业与食品研究院Martin Danahar博士以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深度研讨相关议题。同时,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拟在大会期间成立食品真实性技术分会,通过产学研上下游联动整合全球科技资源,加快推动食品真实性与溯源技术研究,推动中国食品产业实现质量强国的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在国家食药总局科技和标准司的支持下,会议期间还将设立食品补充检验方法技术论坛,针对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涉及标准检验方法的完善工作进行介绍,并邀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领导与国外相关监管机构的专家进行经验分享。

食品检测方法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整体检测能力以及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食品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于食品检测技术国际化也提出更为现实的要求,我国的食品检测方法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次会议将邀请到AOAC INTERNATIONAL现任主席DeAnn L. Benesh在内的国际检测方法领域的知名专家一道,就国际检测方法体系对中国的借鉴以及如何加速标准与国际方法融合等问题进行分享。

新挑战:网络餐饮监管与新媒体时代的食品科普

我国外卖送餐平台快速发展,据有关机构调查,截止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第三方餐饮外卖市场用户规模已达2.75亿人;交易规模突破千亿元,达到1151.6亿元。网络餐饮是互联网+形势下诞生的新兴业态,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面临从生存到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其中食品安全是决定其生存质量的最大挑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于20171110日发布了《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努力保障消费者的饮食安全。面对诸多挑战,网络餐饮平台如何担负起主体责任,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对网络餐饮进行有效监管;经营商家如何查找网络餐饮加工环节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消费者如何提升自我保护意识等话题将依托本次大会的网络餐饮监管专题进行重点讨论。

与此同时,如何了解新媒体时代网络食品安全谣言的传播特点与规律,寻找与消费者当前生活相契合的食品安全科普传播方式,是当下食品科普工作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当深奥的科学知识转化成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后,如何以老百姓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本次大会将围绕这一话题,联合科普专家以及腾讯、网络传播媒体等平台进行系统分析与解读。

回顾历史,总结当下,展望未来,中国的食品安全经历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过程。让我们4月相聚北京,共同总结中国食品安全的十年变迁,迎接下一个十年的辉煌。



上一篇:学会副理事长周光宏教授当选美国食品科技学会院士
下一篇:《中国食品学报》双囍临门!

版权所有:《中国食品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52306879号-1
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5号中科大厦B座201室  邮政编码:10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