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中国食品学报》是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会刊,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 ...

大黄鱼糟制过程中宏基因组学研究

作者:蔡瑞康 吴佳佳 戴志远 叶剑 宋恭帅

关键词: 糟制大黄鱼; 宏基因组学; 菌相; 聚类分析;

摘要:采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分析不同糟制阶段大黄鱼的菌相变化,并确定糟制每个阶段的优势微生物。结果表明,糟制过程中菌相逐渐趋于单一,样品丰富度不断减少,多样性下降,均匀度变差。整个糟制过程中样品的优势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细菌样品糟制前期(糟制1 d)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占45.06%,弧菌属和涅瓦菌属数量次之,分别占9.00%和6.71%。糟制后期(糟制30 d)魏斯氏菌属、涅瓦菌属、芽孢杆菌属和乳杆菌属,成为优势菌菌群的主要组成,分别占26.38%,15.35%,12.10%和7.59%。真菌菌相糟制前、后变化较大,糟制前期优势菌为柄孢壳属和毛孢子菌属,分别占8.46%和6.35%。糟制中期、威克汉姆酵母逐渐取代了其它大部分真菌,成为绝对优势菌,占94.71%。细菌样品属水平经聚类分析发现:酒糟样品和糟制1 d样品聚为一类,糟制4 d样品和糟制8 d样品聚为一类,鲜鱼样品、糟制16 d样品和糟制30 d样品各为一类。 


上一篇:碳稳定同位素在白酒真实性中的应用
下一篇:红曲黄酒酿造用曲真菌菌群分析

版权所有:《中国食品学报》编辑部 京ICP备52306879号-1
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大街75号中科大厦B座201室  邮政编码:100833